黃酒是以糯米、粳米或黍米為原料經酒藥及曲中多種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而釀成的發酵原酒。一般含乙醇14-20%,屬于低度釀造酒。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國就已有釀造黃酒的歷史。元代以前,白酒尚未從西域傳入中國,黃酒便是中國酒文化傳承與延續的唯一載體。《舌尖上的中國》中紹興的黃酒釀酒師在冬至日手工開耙以及釀酒儀式等,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酒,性溫,味甘苦辛,有毒,大熱,氣味芳香,入心肝肺胃經;能中能散,宣行藥勢,具有活血通絡、散寒、祛風的作用,可治療風寒祛痛、筋脈攣急、胸痹、心腹冷痛等。古代著名醫典《黃帝內經?素問》在“湯液醪醴”篇中說,以黍做原料的黃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黃酒有“行藥勢,殺百邪毒氣,通血脈、厚腸胃……養脾氣”等作用。因此黃酒在佐蟹的同時還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螃蟹性寒,餐桌上如果加一杯活血祛寒的酒,則可以減輕或消除吃螃蟹后的不適。連《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風,不勝酒力,可是在吃蟹之后也要飲酒,而且不喝黃酒,卻要呷一口白酒。
“黃雕美酒大閘蟹,滋滋咪咪到半夜”,雖然白酒佐蟹也一樣恰當,但黃酒配蟹則更佳。一來黃酒性溫,二來則因為黃酒中豐富的氨基酸和酯類物質最能祛除蟹的腥味,增加蟹在口中的鮮美感覺。
自晉代畢卓說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以一矣”之后,從此,一右一左,一酒一蟹,一杯一螯,就被歷代人認為是人生的一大福分,一種至高的享受。
以上文字來源于南京食堂承包專家--江蘇翌樺餐飲管理公司。